news-details

雲南大理 燦爛文化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城樓雄偉。圖/本報雲南大理傳真

 

「文獻名邦」大理,歷史文化淵遠流長;唐朝的南詔國,宋代的大理國,均在此建都。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唐500多年間,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文化交流、通商貿易重要門戶。邊疆與中原文化在此交織,形成燦爛的南詔、大理、白族文化、民族風情,是人類文化遺產傑出區域。

 

規模壯闊的大理古城,坐落在蒼山腳下,占地3平方公里,原城牆高7.5公尺,東西南北建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外有護城河。古城承載大理歷史、宗教、民族文化。城內保持典型棋盤式結構,街道縱橫交錯,有「九街十八巷」之稱。東西城門相錯,採用白族建築「東西南北不取中正」原則,市中心偏西,南北軸線不居中,形成西重東輕的城市布局。

 

古城多數街道引自蒼山清泉水,到處可見古樸優雅白族傳統民居,居民習慣在庭院養花種草,故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造就「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景象,入選「小鎮美學榜樣」。古城保存大量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寺廟、書院、教堂等古建築, 點綴其間。

 

從蒼山俯看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 一字排開, 巍峨雄壯。街道兩旁,白族民居古色古香。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的文獻樓, 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是大理古城標誌性建築,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鏑樓,具有典型白族建築特色。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雲南提督偏圖所題「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出身貧寒的偏圖,發憤圖強,成為征滇總兵。十年後康熙才憶起他,欲幫其換任。偏圖稟告,大理人傑地靈,請求皇上賜字,康熙親賜「文獻名邦」四字。文獻樓橫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詩情畫意,是古官府迎送達官貴人門戶。

 

「天下第一樓」五華樓,是古南詔王國賓館,南詔王及之後的大理王,皆在此會見西南夷各小國君長與重要賓客,賜以酒席佳餚,奏以南詔、大理音樂。南城門是古城四門之首,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為古城最古老雄偉建築。城門上「大理」二字是國號,亦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