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池祥麟
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池祥麟指出,台灣162個鄉鎮是金融服務較欠缺的地區,共300多萬人,普惠金融在這些地區有改善空間,建議可利用具有在地化優勢的信合社及儲蓄互助社,發揮普惠金融功能,協助偏鄉民眾取得服務。
池祥麟指出,之所以提出儲蓄互助社概念,因為許多國家都有類似互助社概念,這是世界性組織,可以利用實體方式推展金融,符合普惠金融理念。而信合社擁有低逾放比、高備抵呆帳覆蓋率特色,可發揮在地化功能,協助偏鄉金融發展。不過信合社在台灣占比相當低、僅有2%,德國超過10%、日本也差不多,信合社在台灣只剩下20幾家,因為市佔比偏低,從而其社會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有些可惜。
池祥麟指出,假設中小企業向大型銀行借不到錢,可以轉向信合社借錢;假設是更偏鄉地區,沒有銀行、信合社、郵局,還有當地的儲蓄互助社可以協助,雖然儲蓄互助社列入內政部管轄,建議也可思考,是否能透過儲蓄互助社發揮普惠金融功能。
此外,也可利用人工智慧(AI)做普惠金融。池祥麟舉例,在非洲肯亞,民眾只要持有一支手機,就可以透過App獲得金融服務,包括儲值、轉帳,甚至有期刊分析,肯亞的行動金融發展,讓2%極端貧窮人口脫離現況。觀察其行為模式,還款率可以達九成,跟傳統銀行的水準相當。
池祥麟指出,普惠金融可協助台灣發揮公平措施,下一步,市場將會關注,如何結合金融科技力量發揮普惠金融功能,也建議一般金融機構經營企業社會責任時可以朝此方向發想,像是對社會的關懷、或協助老齡人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