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國十一長 假旅遊興 消費年增2.7%

中國十一長假首日,北京什剎海遊客如織。記者陳政錄/攝影

 

中國十一長假是檢驗消費熱度的重要指標,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消費年增2.7%,並且消費結構有所轉變,出國旅遊與縣城旅遊興旺,年輕人成為旅遊主力,但電影消費遇冷,取而代之的是現場演出成長快速。

 

BBC中文網9日報導,中國十一長假結束,官方數據顯示,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同期增長2.7%。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日均3.04億人次,年增6.2%。

 

微信發布的「國慶中秋數據報告」顯示,在十一假期前5天透過微信進行的消費總額,對比今年「五一」假期(4月29日至5月3日)增幅達到10%。

 

專家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國消費端面臨的壓力非常大。「黃金週」市場的消費數據成為檢驗消費熱度的重要指標。

 

報導點出今年中國十一長假的消費結構有三個趨勢轉變。

 

趨勢一是電影遇冷,觀影人數和消費雙雙下滑,但現場演出成長迅速。電影數據平台貓眼專業版統計顯示,假期檔觀影人次為5008萬,年減4%,放映總場次也下降12%。相比之下,虎鯨文娛發布的「2025國慶假期文娛消費報告」顯示,1日至6日期間,中國現場表演總觀演人次達到194萬,大幅增加39.5%。

 

趨勢二是旅遊偏好傾向出國遊與縣城遊,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假期期間日均出入境遊客突破200萬,創下近年來新高;微信支付數據也顯示,假期前5天跨境支付筆數年增21%。在縣城遊方面,美團旅行的報告指出,假期首日縣域旅遊消費預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51%。

 

趨勢三是年輕人成為旅遊主力,消費意願高,老年人則偏向錯峰出行。旅遊平台飛豬發布的2025年中秋假期出遊快報顯示,95後(1995年後出生)人群的預定人次占比在各年齡層中最高,達到近1/4;美團旅行的數據也顯示,20至30歲年齡段的機票和火車訂單占比超過一半。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