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圖/林業署花蓮分署提供
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釀19死、5失蹤、百餘人受傷,這場台灣罕見的重大堰塞湖災害雖已解除紅色警戒,然而冒險前往現場探勘的特遣隊示警,上中游還堆積大量崩塌土砂,崩塌地形等仍待研究。
根據林保署資料,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對下游造成嚴重災害。
雖然10月22日解除紅色警戒,堰塞湖潰決後,目前天然壩體積約1.1億立方公尺,溢流口左岸還有約1億立方公尺的土砂堆積在坡面,9月25日至10月25日僅崩崖陡坡局部崩塌,無明顯整體邊坡滑動跡象。
崩塌位置在西高嶺山與清水嶺山之間的稜線南坡,僅有獸徑、無人到達的深山裡,曾有2支特遣隊冒險抵達,留下地形、地貌相關資料,作為後續調查研究、研擬策略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特遣隊伍統籌與總領隊張光承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回憶成行與探勘過程時說,7月21日薇帕颱風後,7月25日航拍攝影觀察及科學檢測,發現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形成;8月中下旬林保署派一支隊伍上山勘查,但未成功到達堰塞湖。
張光承說:「9月8日委託我,希望開設隊伍到堰塞湖邊觀察,所以其實是在溢流事件之前就有規畫。」接著在9月10日與花蓮分署研擬計畫。
「對我們經常登山探索的人來說應該是可行,所以決定出發。」張光承建議組織兩個隊伍,分別由光復、萬榮南北兩線深入堰塞湖區,萬榮隊原本訂10月初出發,碰上樺加沙颱風來襲,一度考慮取消;由於9月23日堰塞湖溢流之後,社會關注度高,空勤直升機、無人機每天都空拍傳回很多現場照片,發現除了周遭崩塌之外,若深入更遠的森林應該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