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武漢大學團隊攻克北斗高精度晶片技術 打破高通博通封鎖

武漢大學專案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在「北斗高精度定位與授時晶片研製及通導遙一體化應用」領域獲重大突破,研發出北斗高精度定位SoC晶片(含車規級)與室內外無縫定位模組,其中定位晶片功耗低至90mW(國際先進水平為200mW),靜態監測精度達2-3毫米(國際先進水平為5毫米),打破高通、博通等國外企業技術封鎖。

 

中工網報導,武漢大學專案研究團隊以自主研發突破多類技術瓶頸,針對現有定位晶片與模組功耗大的問題,團隊通過軟硬體協同智慧功耗控制技術,研製出支援北斗三號、相容全系統全頻點信號的高精度定位SoC晶片,將功耗降至90mW,大幅優於國際水平;針對監測精度低的痛點,採用複雜場景下基於TransformerAI模型選星方案,改善衛星信號觀測質量,研發的北斗智慧多源融合模組實現2-3毫米靜態監測精度,刷新行業標準。

 

針對室內外無縫定位模組場景切換延遲、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突破安裝角線上標定、漸消加權雙視窗抗差濾波等技術,研製的模組在城市複雜環境下車載動態定位精度達0.65米、室內外無縫定位精度達0.67米,實現弱信號場景連續高精度定位。

 

該成果應用廣泛且產業化成效顯著,在智慧城市、智慧網聯汽車領域,北斗高精度晶片與模組為車輛定位、城市設施管理提供精準位置服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領域,憑藉2-3毫米靜態監測精度,助力災害隱患點精準防控;智慧校園、智慧交通、農機無人駕駛等領域也實現示範應用,產生突出效益。

 

產業化方面,第一年度累計銷售定位晶片11.8萬片,實現產值人民幣5,300萬元;第二年度累計銷售定位晶片17.2萬片、授時晶片2.8萬片,產品及服務新增產值7,633.6萬元,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

 

項目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是武漢大學在北斗技術領域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掌握定位授時核心自主權的關鍵一步。過去國外企業憑藉專利壁壘壟斷市場,國內產業發展受限,如今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性能反超,未來將持續推動技術迭代,助力北斗產業邁向全球領先。

 

未來,團隊將加大通導遙一體化系統及核心器件攻關力度,推進北斗高精度定位與授時晶片規模化應用。預計到2026年,實現授時晶片銷售3萬片、定位晶片銷售50萬片,核心產品及平臺服務新增產值人民幣2.2億元,為湖北省建成世界級北斗產業基地提供關鍵科技支撐。

 

武漢大學北斗技術研發團隊是大陸北斗領域核心研究力量,深耕高精度定位、授時及通導遙一體化技術研發,聚焦晶片、模組等關鍵產品創新。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