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津教育集團董事長郑莎莉。圖/小牛津提供
有感大陸市場廣闊,鄭莎莉於1988年隨台商丈夫來到東莞厚街,投身鞋業製造。那時的厚街台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機器的轟鳴聲中承載著無數創業夢想。然而在這片熱土上,許多台商子女因課程體系差異難以適應本地教育,又不願放棄台灣學業,導致不少家庭被迫讓孩子留守台灣。這一現實如同一粒種子,在鄭莎莉心中悄然生根。
鄭莎莉意識到,教育不僅是家庭的牽掛,更成為台商群體紮根大陸的關鍵支撐。憑藉一股韌勁與使命感,她聯合多位台商朋友,在政府支持下成功獲頒辦學許可,從全國、台灣地區乃至海外招募優秀師資。1998年「小牛津國際學校」正式在厚街掛牌成立。這不僅是一所學校的誕生,更標誌著台商社群在大陸構建完整生活圈的重要里程碑。
初創時期,小牛津面臨文化差異與教育理念碰撞的雙重挑戰。鄭莎莉巧妙融匯台灣啟發式教育與大陸扎實的學術標準,推出獨創的SEL(社會情感學習)教學模式,注重過程教育與學生個性化發展,建立起循證教育檔案體系,致力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能力。
隨著政策放開與市場需求增長,小牛津迅速發展為覆蓋0-15歲連續教育階段的綜合教育服務體系。至2008年已服務超10000個家庭,其「教育+社區」模式被廣泛譽為「厚街經驗」。同時,她還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與德國、澳大利亞、義大利、芬蘭等多國教育機構達成深度合作,於2025年與全球知名教育創新專家Gavin McCormack聯手,推動ESG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計畫,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深度合作夥伴。
在推進教育品質的同時,鄭莎莉始終不忘回饋社會。2008年,學校推進教學本地化調整,並於2010年成立道明外國語學校,更好滿足大陸家庭對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她堅持組織師生積極參與公益慈善,助學、環保、社區服務中常見小牛津團隊的身影。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教育是連接彼此最溫暖的橋樑,鄭莎莉常說,希望通過這些行動,傳遞台商正能量,促進民間情感融合,塑造台商新形象。
2019年,鄭莎莉將她三十年的教育理念提煉為「三大融合」戰略: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融合、台灣經驗與在地智慧融合、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融合。她積極彙聚兩岸資源,支持企業轉型,孵化青年創業專案,回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優質教育、性別平等、氣候行動等議題落地。
她提出的“莎莉教學法”也從教育延伸至企業管理,強調賦能個體、重視過程、搭建系統支持,形成獨特的「成長型領導力」體系。她創辦教學法研究中心,開發教育AI產品與文化IP,構建出多元融合的教育生態。
面對數位化浪潮,她推動協會開發「厚街台商」小程式,整合政策、商事、培訓等服務,並計畫推出「兩岸雲課堂」,打破地域限制,對接東莞與台灣資源。這些實踐成為「數字灣區」建設的鮮活案例,印證了她的理念「教育創新與商業變革,本質上都是對人性需求的深度回應」。
聯繫電話:+86 1592029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