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商曾本賢歸鄉投身慈善累計捐贈超3000萬

曾本賢夫婦(右二、右三)在家鄉參加捐贈活動。圖/資料照片

在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橋山村,一位台商的故事在此流傳。台商曾本賢在90年代從台灣回到番禺家鄉開工廠並投身慈善事業,在三十年間用實際行動,與家人捐贈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用於助學、扶困、敬老、地方建設等;其中受到曾本賢伉儷獎勵、資助考上大學的橋山村學生就有300多名,改變了眾多橋山青年的人生軌跡。

據廣州日報報導,今年中秋節前夕,石碁鎮橋山村村幹部曾福海和5名學弟學妹前來探訪「伯母」詹惠美。橋山村是詹惠美已故丈夫曾本賢的家鄉,約30年前,她隨丈夫回家鄉開工廠、生活,多年來往返兩地。

「可以說,村裏每一個學生都受過伯父的捐助,沒有他,我們難以擁有現在的人生。」曾福海說,伯父每個月資助600元的生活費,讓他能夠走進大學,選擇喜歡的醫學專業。另一位同學曾炳恬也表示,6名受助學生代表村裡300多個受助大學生,大家都經常回憶著與「伯父」交集的點滴。

「想起二年級時從伯父、伯母手裡接過的第一筆獎學金,開心的心情仿佛就在昨天。」曾經的受助學生曾結霞說,從領到第一筆獎學金起就努力學習,考出優異的高考成績,最終在汕頭大學臨床醫學本碩連讀,現已是佛山一家醫院的副院長。曾結霞指出,無論在哪個時代,醫學系本碩七年的學費、生活費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足以讓不少寒門學子在夢想前卻步。

據統計,從1992年起,曾本賢伉儷捐贈錢物的時間跨度超過30年,其中包括用於石碁鎮敬老院建設、石碁鎮橋山小學異地重建等多項捐贈,曾本賢及家人捐資總額已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有力地推動了家鄉的發展。2014年,曾本賢因病離世,女兒曾玉菁接過他的企業和慈善事業,不斷更新著這個數字。

一邊是慷慨解囊做慈善,一邊是生活簡樸至極。在家人、員工以及村民的口中,流傳著很多曾本賢不講究吃穿用度的故事,曾玉菁表示,父親總是趿著雙拖鞋,配一件汗衫、一條短褲、一頂龍船帽,騎上一輛女式腳踏車通勤。從記事起,父親總是以身作則、樹立勤儉節約的家風。在很多石碁人印象中,曾本賢是那個「在街頭騎著破舊單車去吃早茶的台商富老闆」。

「他是一個鄉結很重的人。從這片土地走出去,始終心系故里,情牽鄉親。他常常念叨家鄉人耕作不易,有人家甚至連孩子幾塊錢的學費也交不起」詹惠美說,早在1992年回鄉投資之前,丈夫就陸續向家鄉捐贈善款,在改革開放前,他幾經周折取道香港,通過朋友不斷給橋山村捎錢送物,且不透露姓名。

隨著橋山村經濟水準提高,曾玉菁調整了捐助方式,「考上大學的,有需要的申請,我們再贊助。捐助範圍也不局限在村裏,之前在大龍街,颱風掀掉了困難家庭的屋頂,我們捐款給他們做修繕。還是那句話,父親教我們的,把錢用在最有需要的地方,才是最有價值的。」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