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洋地質二號船近期搭載海洋溫差能發電裝置進行海上試驗。(新華社)
海洋溫差發電是比較具有工程難度的環保發電方式,大陸近日首度在實際海況進行「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的運行,標誌從技術上達成了海洋溫差發電的條件。
這次海試是八月在南海進行,官方未透露具體位置。綜合陸媒消息,這套海洋溫差能發電裝置由「海洋地質二號」船搭載,於南海水深一千九百公尺的海域開展首次海上試驗,成功完成溫差能發電技術驗證。
這次試驗發電總時長四小時四十七分鐘,最大發電功率十六點四千瓦,有效發電利用率為百分之十七點七。
海洋溫差發電即是利用大海中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由溫差而形成的熱能來發電。大陸海洋溫差能儲量豐富,尤其南海海域溫差超過攝氏廿度,發電潛力巨大,但此前相關的技術研究還處於實驗室理論及陸地試驗階段。
這套裝備是大陸自主研發,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寧波指出,團隊克服了小溫差寬負荷透平發電、深海保溫取水、冷水管路安裝工藝等核心關鍵技術。該裝置大陸的國產化率達到百分百,成本低,機動性強。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團隊研究,整個大陸海洋溫差能的理論裝機容量為三點六七億千瓦,其中南海海域的溫差能資源占全大陸蘊藏總量的百分之九十六。若以百分之二的利用率換算,海洋溫差每年發電量將可達到五十七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