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紫禁城中的乾隆花園前兩進院開門迎客。本報北京傳真
北京故宮博物院甯壽宮花園日前開放前兩進院。這座紫禁城裡最豪華的花園,更常被稱為乾隆花園,是乾隆為晚年生活構建的理想居所。花園面積雖小,卻獨具匠心。遊歷其間,能切身感受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意境,領略18世紀中國建築、園林、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從衍祺門進入乾隆花園,迎面是青黃兩色搭配的太湖石障景。假山不僅是景,還有功能,乾隆花園雖處重重殿宇間,但走入其間,卻有空靈豁達感,仿佛已脫離紅牆金瓦的包圍。原因就是布置得當的太湖石。
「太湖石造的山景,遮住了八、九米高的宮牆,營造出山林園囿的氛圍。」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負責人趙鵬說,「匠人在一進院營造出山潤景朗的和諧景致。但當觀眾透過二進院展廳窗戶,看三進院的假山時,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匠人利用逼仄環境,營造出山的壓迫和巍峨感。這是非常高超的造園藝術。」
乾隆花園自南向北分四進院落,共27座風格各異的建築。新開放區域的建築,個性鮮明,包括典出蘭亭雅集的禊賞亭,聳立山頂的承露臺,寓意深遠的遂初堂等。
南技北引,內裝改外裝等「反常做法」在這座花園是常態。以古華軒為例,典型的北方宮廷建築,紅柱、高臺明,但卻有罕見的黑漆描金落地罩,添了一份江南書房雅韻。這種大漆工藝,多用在南方、室內。經科學手段分析,它至少經歷過7次修繕,以應對北京的氣候。
「天工匠心—甯壽宮花園的歷史與守護」主題展覽在花園二進院的遂初堂及東西配殿同步展出,揭秘已經進行了25年的花園修繕幕後。展覽按「倦勤隱趣:乾隆花園的設計與營建」「故苑新生:乾隆花園的保護與修復」兩個單元,分別通過動畫長卷、營建檔案等,呈現這座花園從構思到落成的歷史脈絡;借助實物和影片,揭秘修復花園所使用的技術、方法和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