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台商聯誼會會長簡廷在因應疫情防範首次召開第六屆全體理監事視頻會議。圖/協會提供
澳門台商聯誼會會長簡廷在於4月11日下午兩點以視訊召開理監事會議,主要議題為關心企業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甚鉅,沒有訂單及營業收入、必須每月支付固定開支、薪資、廠租、等等費用;面臨疫情台商企業存活請求政府支援協助,希望能等同本地企業的扶持關照可以申請補助或協助貸款、減免匯率及費用等等扶持。
簡廷在會長關注在疫情緩解後,31、26條惠台政策,如何向台商吹響號角?新冠病毒肺炎全球蔓延,大陸在歷經重大考驗下,逐漸控制疫情,經濟產能也在循序復建中。如今,武漢已於8日零時起解封,一般預料,接下來的焦點,可能會放在已延後召開的兩會,而政治議題的聚焦,除了疫情對內外政經情勢衝擊的因應之道,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與方向,必將是各方關注焦點。
當這一波疫情襲捲而來時,西進的台商、台幹、台星與台生,都承受了被貼負面標籤的壓力,許多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士,都很憂心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過後,兩岸對立衝突危機已然節節升高。簡廷在認為,當海內外在全力抗疫的同時,各方實應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未雨繆綢,此時,再回顧大陸中央先後頒布的31、26條惠台政策,就更顯得重要,也是更應該檢討、著力之處。
綜觀31、26條惠台政策,都在放寬並擴大台資企業與台灣同胞參與大陸經建發展、工作、求學、生活,推出多項盡可能的享有同等待遇的措施。其中,台資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這在後疫情時期,也都是大陸復工、恢復產能、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的火車頭項目,台商也有機會在大陸改革開放後,再一次為大中華地區經濟圈做出卓越貢獻。
事實上,兩岸經貿往來經過20多年的交流與試煉,目前繼續在大陸地區營運的台商企業,都是與時俱進、總體競爭力經得起考驗的企業體。但在目前,大陸雖先後出台31、26條惠台政策,展現了進一步結合台商發展經濟、兩岸融合的善意,但大陸幅圓遼闊,各省市的相關法令未能完全配合鬆綁,使得惠台政策尚未必能真正落實。
目前為止大陸興辨的各項重大建設、軟硬體設備或服務的投資,合約上的興辦與承攬關係,公部門、國營企業仍是主要甲方、乙方,台商縱有足夠的資金、技術、設備,還是只能擔任乙方,甚至是丙方、丁方的下遊分包、協力廠商的角色。
最常見的現象是,乙方之下的專業分包、協力廠商,仍屬於丙方、甚至於丁方,往往是權利最小、投入資金與承擔責任卻最大,合理的利潤也會被壓縮。如果又如碰到不遵守合同精神的甲方或乙方時,那麼就權、利都不保了。台商的「投資保障」與「履約保證」這兩項,如果無法獲得完整保護,台商將如何立足、生存?
疫情緩解後,大陸如何審酌、檢討,落實31、26條惠台政策,要強化法規,完備行政配套,簡言之,就是盡力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合作契機,才有足夠的力道向台商吹響號角。這需要兩岸關係的戰略高度,從宏觀視野作出正確決策,具體步驟有賴各方發揮智慧,排除萬難,才能共同攜手挺進產業大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