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國發會:3月底前疫情若未趨緩 對台經濟損失將擴大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今出席經濟委員會。記者戴瑞瑤/攝影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請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針對「新冠肺炎對我國產業衝擊」進行專案報告。陳美伶表示,若疫情衝擊高峰期未能於3月底前趨緩,對我國總體經濟的損失將更為擴大,航空運輸業受到衝擊最大,餐飲、零售也會有一定衝擊。


陳美伶報告時表示,目前疫情已遍及70多個國家及地區,WHO已將武漢肺炎全球風險上調至「非常高」,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雖不必悲觀,但也不容許過於樂觀,須視後續發展而定。目前的任何預測、評估都屬假設狀態,主計總處估計,假設疫情維持三個月,也就是1月下旬至4月結束,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35至0.5個百分點。


回顧17年前SARS疫情對我國經濟僅有短期的衝擊,但陳美伶認為,與2003年相比,現階段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已大幅成長,若疫情衝擊高峰期未能於3月底前趨緩,對我國總體經濟的損失將更為擴大,並可能弱化疫情結束後的經濟復甦力道。疫情持續期間過長更可能加劇境外擴散的風險,衝擊全球供應鏈運作,影響台灣中長期經濟表現。


國發會認為疫情目前對台灣產業有三大衝擊,陳美伶表示,第一,來台旅客數量明顯下滑,世界各國也為防堵疫情,紛紛發布旅遊禁令等措施,加上受疫情發展的擔憂與恐懼,航空運輸業受到重大衝擊;國人採購及聚餐意願,也直接受到影響,進而打擊觀光、零售及商圈、傳統市場、實體餐飲業等銷售業績,大型活動或會展紛紛取消,除影響消費,也會衝擊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主計總處2月13日預測今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為1.58%,低於2019年的2.13%。


第二,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內需市場,降低對我國生產終端產品及中間財的需求,加上供應我國廠商的中國業者面臨復工延遲、原物料難取、勞動力短缺及產品出貨物流阻礙等四大衝擊,都會影響我國出口量能。


目前日韓疫情持續擴大,陳美伶表示,中、日、韓占全球電子上游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生產的主導地位,我國半導體、記憶體、面板等電子產業的上下游供應勢必受到衝擊。若疫情嚴重到必須切換供應鏈時,國內產能必須跟得上,否則可能導致生產成本劇增,進一步衝擊我國出口動能。


第三,訂單減少,企業面臨資金周轉壓力。陳美伶表示,面對疫情爆發導致企業營收銳減,以及薪資、租 金、利息等支付壓力,國內大型企業或許還有調適的能力,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大宗,2018年中小企業家數占比達97.6%,影響不可小覷。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