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七日揭曉,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塞門薩(Gregg L. Semenza)與英國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中心臨床研究主任雷克里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三人獲獎,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氧的濃度變化並因應,有助於人類發展出對抗貧血、癌症等疾病的新策略。
三人將平分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萬元)獎金。諾貝爾委員會說,這三名科學家識別出基因回應氧濃度變化的生物機制,「大大擴展我們的知識」。這種回應對製造紅血球、生出新血管和微調免疫系統,相當重要。
諾貝爾委員會說,目前科學家專注研發的藥物,就是透過活化或阻斷人體氧氣感知機制來治病。委員會成員拉森舉例說,人類罹患癌症時,癌細胞奪走氧氣感知機制的操控權,促使血管形成,好讓癌細胞成長。腎衰竭病患往往因為貧血而接受荷爾蒙治療,但這三名科學家的研究顯示,還有新的療法。
凱林七日清晨接到諾貝爾委員會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打來通知得獎的電話,當時人在美國家中,他說當時半夢半醒,「身為科學家,如果你早上五點接到電話,而且來電號碼很長,基本上應該是大好消息,我的心開始撲通跳,感覺像在做夢」。
雷克里夫接受瑞典通訊社訪問時說,「我開始研究這個領域時,從沒料到後來會有這些成果」,氧氣對細胞的影響「不是熱門領域,有些人研究久了會開始懷疑要不要繼續投入」。
塞門薩近來研究主題之一是「紅血球生成素」,他發現腎臟細胞在缺氧時會開啟這種生成素製造紅血球,並研發出藥物,讓罹患慢性腎臟病無法啟動這種機制而貧血的患者改善症狀。這種藥物已在中國大陸取得許可。
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系研究人員莫瑞說,三名得主的發現對治療心肺疾病很關鍵,「許多最危及生命的疾病的特徵,就是氧氣濃度低,當細胞因為心臟病或肺病缺氧時,人體組織須回應,才能維持能量」。